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布局“国之重器”,破局“卡脖子”难题,为塑造经济发展新格局不断谋势、蓄势、聚势,正是今天大江南北的百舸争流。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我国的制造业门类非常齐全,现在要努力的,就是全面提升,过去的中低端要向上走,布局高端。高质量发展就要体现在这里。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总书记谈到,这些年在制造业上勇立潮头,走出了新天地。
“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招鲜吃遍天’,缺了哪一项国际市场都保不了我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挥笔新的时代答卷,致广大而尽精微。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谈高质量发展,不谈新发展理念不行。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爬陡坡、过险关、涉激流,大道之行,行之愈笃。

“制造业必须筑牢”。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其既处于全球竞争的“漩涡之中”,又处于科技革命的“浪尖之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既需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也离不开链条中的中小企业“个个能打”。
细看制造业,夺目的重大“首个”“首创”背后,既有大企业的强,也有就小企业的“专”。
可以说,我们任意打开一条制造业产业链来看,就会发现它其实是由无数中小企业在给予底层支撑的。这条产业链韧性强不强,耐不耐冲击,终端产品高级不高级,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些中小企业在产业布局上深不深、广不广。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